【KO香港腳】嗜辣炸物濕重易誘發香港腳 中醫:忽視處理或致濕毒上腿紅腫脹痛【內附浸腳療方】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0/07/06 18:01

最後更新: 2020/07/08 16:49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腳是足部皮膚真菌性感染,中醫稱為腳濕氣。

夏天炎熱又多雨,香港濕熱、焗促的天氣更會誘發不同病症。除熱病、冷氣病外,香港腳也不容忽視!穿錯鞋、穿鞋不穿襪,或雙足沾濕後不處理,小心出現足部痕癢難耐、脫皮龜裂的情況。

潮濕+嗜辣炸物 香港腳風險激增

香港腳是足部皮膚真菌性感染,中醫稱為腳濕氣。註冊中醫師梁振威指,天氣潮濕炎熱出汗多,而腳部的汗腺較發達,濕氣易讓真菌滋生。或下雨天、工作時雙腳全濕「焗」足全日、穿鞋不穿襪等,都是誘發香港腳的外在因素。

從中醫角度看,香港腳主要跟濕熱、濕毒有關。香港比較濕熱,如果居住環境近山近海,都會比較濕。

有些人做廚房、地盤工作,容易沾濕雙腳,或穿的鞋子焗促不透氣,濕氣困在鞋內,裏面就好容易積聚濕毒和感染。

香港腳非由單一成因引起。外在環境加上個人飲食習慣,兩者同時加劇發病機率。梁醫師補充,由肚連至腳部的脾經和胃經,這條經絡特別容易積聚濕氣。

註冊中醫師梁振威指,焗促、濕熱的足部環境,讓真菌、細菌同時滋生,即使不抓破水皰,香港腳的異味仍十分明顯。(黃建輝攝)_

梁醫師補充:「有些人飲食沒節制,偏好辛辣、煎炸食物,加上喜歡喝凍飲,就容易傷到脾胃。脾胃助身體運化祛濕,假如功能變差,身體就會積聚濕氣。濕氣容易化熱,濕熱循經絡往下走,去到雙足,鬱而發病。」

運動青年及老人均會感染

香港腳主要分3種類型,包括水皰型、糜爛型和鱗屑角化型。根據發病表現劃分,其表徵、發病位置和時間都略有不同。「常做運動、出汗多的人,由青春期至壯年期間,好多人會患水皰型、糜爛型。而60、70歲的老年人,因足底血液循環較差、抵抗力弱,容易感染真菌,故常患鱗屑角化型的香港腳。」

要對付香港腳,中醫一般講求外治。即取藥材回家後,加水煲藥兩小時、放暖,每日浸腳泡半小時,以抑制真菌滋生,紓緩徵狀。因應病症的嚴重程度,水皰型和糜爛型可於一、兩個月慢慢改善,水皰減少、糜爛的皮膚傷口亦可收斂。

3大類型病徵大不同 出米粒水皰勁痕

1.水皰型

足底、趾間、足弓出現較多像米粒般大的水皰,水皰壁厚飽滿,皰液透明。水皰可成群聚生,也有機會比較疏散,會劇烈痕癢,多於夏天發作。

  • 浸腳治療:蛇床子、地膚子、苦參、土槿皮各30克,清熱祛濕、殺蟲止癢。

(黃建輝攝)

2.糜爛型

多汗人士較常見。主要發作在趾間,多現於第三、四、五腳趾趾縫。一開始雙足局部皮膚變白,漸漸摩擦變多,表皮就會脫落,甚至裂開,露出鮮紅色的糜爛面。嚴重時會流血、劇烈疼痛。相較水皰型,痕癢感較少,但腳臭明顯,夏天較常發作。

  • 浸腳治療:大黃、黃柏、黃連、黃芩各30克,收斂傷口、止癢,清熱解毒。

(黃建輝攝)

3.鱗屑角化型

主要發於足底、腳踭、腳邊,其角質層增厚,變得粗糙,會脫屑,嚴重者會有一層層龜裂、出血的情況,連走路都痛。因為無水皰、糜爛,故常被忽略。此類型於冬天發作得更厲害,不少患者都誤以為是乾燥爆拆,患病多年仍不知。

  • 浸腳治療:花椒、黃精、明礬各30克,軟化角質層,養血滋陰,收復龜裂傷口。

(黃建輝攝)

嚴重可致全足紅腫發痛 甚至感染上小腿

真菌感染不同的足部位置,因而衍生出3種類型。「足部某些位置比較脆弱,或皮膚有缺口,真菌就容易積聚在那。」3種類型可同時出現,或造成交叉感染。

基本上日日夜夜、任何時間都會痕癢。有傷口的話更會影響走路,每行一步都會因壓到傷口而疼痛,嚴重影響生活。

若忽視病症不治療,足部感染有機會蔓延開去。水皰型患者或抓破水皰,糜爛者患者皮膚龜裂脫皮,腳部易有傷口,故易導致繼發性感染,真菌走入真皮層、血液循環內,向上感染。中醫稱為小腿丹毒,意指濕毒向上蔓延,一開始足部會腫脹變大、變紅、發熱及疼痛,嚴重更有機會伸延至小腿。此類感染需配合內服藥清熱解毒、健脾祛濕,再外治浸腳才可改善。

上班族因長期坐着不動,腳部血液循環差,再加上常穿不吸汗的皮鞋、高跟鞋,感染風險大增。(iStock)

另外,因為痕癢難耐,患者或常常用手接觸足部,真菌太多也會導致其他併發症,如灰甲、甲溝炎,多汗位置如股、頭、手癬等,女性更有機會患真菌性陰道炎,演變成婦科問題。

記者:吳霆俊